深圳3c认证机构分享
十八大以来,认证认可工作传递信任,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96年前,在上海石库门一间客堂里召开的秘密会议成就了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在96年后的今天,党的十九大顺利召开。十八大以来,我国在各项事物的建设与发展中均取得了卓越成就,尤其认证认可工作在传递信任及服务社会经济发展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
——强化质量管理,保障安全底线——
对20大类158种关系人身健康安全的产品实施强制性认证(CCC认证),CCC产品抽查合格率由2011年78.5%提高到2016年的90.3%;在广大企业中开展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获证企业产品合格率比未获证企业高出10余个百分点;实施备案管理的出口食品合格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9.9%以上,进口乳品实施注册管理后国内市场品牌由3000多个减少到300多个,一大批假冒伪劣产品退出市场。
——服务节能减排,促进绿色发展——
5年来,获得认证的节能、节水产品累计实现节能22亿吨标准煤、节水370亿吨。能源管理体系认证纳入“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在12个行业全面推行。以钢铁行业为例,平均每百万吨钢材下降能耗5000~12000万元。2016年,质检总局、国家认监委牵头,会同相关部委落实《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和中央深化改革领导小组重点任务,推进绿色产品标准认证标识整合改革并由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发文实施,将解决目前“绿色”产品标准不一、认证繁多、市场认知度不高等问题,促进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
——助推产业升级,提高质量效益——
着力推进智能制造、航空航天、轨道交通等战略新兴产业检验检测技术体系建设,新增检验检测机构9808家、国家质检中心201家,建立国家检验检测认证公共服务平台8个。会同多部门共同建立“中国机器人”认证制度,促进智能化制造;建立军民共用的北斗卫星导航检测认证体系,助推北斗导航服务达到“米级”国际先进水平;帮助中国商飞全面升级AS9100航空业质量管理体系,加强航材、航电设备等供应链管理,助力国产大飞机申领国际适航认证。上海、浙江等地运用认证手段培育“上海品质”“浙江制造”等区域质量品牌,助推地方经济转型升级。
——便利对外贸易,深化经济合作——
国家认监委与新西兰签订电子电器产品合格评定互认协议,开通了两国自贸区相关贸易的直通车;中国铁路产品认证赢得国际承认,帮助中国高铁成功中标雅万铁路、肯内铁路等海外项目;与丹麦签订有机产品认证互认协议,帮助两国有机产业互利发展;加入国际电工委员会IECQ、IECEE、IECEX、IECRE四大产品互认体系,为数千亿美元机电产品出口提供便利;与全球良好农业规范组织、全球食品安全倡议组织分别签署良好农业规范(GAP)、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互认协议,使我国1/3的食品农产品出口企业受益,帮助我国食品农产品进入国际主流采购体系。
——创新政府治理,激发市场活力——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形势下,认证认可为转变政府职能提供了创新路径。认监委配合相关部委深化“放管服”改革,建立消防产品、铁路产品等认证制度,推动行政许可向认证评价方式转变。
目前,我国已全部采用26项合格评定国际标准,加入21个认证认可国际组织,签署13个多边互认协议和115份双边合作互认文件,国际互认范围覆盖全球经济总量95%以上的经济体。
当选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常任理事国,先后担任国际认可论坛(IAF)主席、国际电工委员会理事局(IEC/CB)成员等管理层职务29人次、技术层职务224人次,实质性参与国际标准、规则制定,主持制定国际认可发展战略。
我国推出的LED认证被国际电工委员会采纳,成为首个我国主导建立的国际认证制度。认监委还代表中国成功申办了2019年第83届IEC大会,将对提升我国参与全球经济治理能力产生深远影响。